这届父母太难了!竟然开始卷自己,委曲求全的原因令人深思
分类: 最新资讯
网名词典
编辑 : 网名大全
发布 : 11-10
阅读 :99
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这阵子,一则#人到中年,为孩子赴港考研#的帖子,火了。为了让孩子避开内地高考,通过香港DSE(香港高考)获得学位,或是以华侨生身份,低分考回985、211,一些家长摸索到了一条“捷径”。那就是先让自己考上香港研究生,再帮孩子申请受养人签证和永居身份。他们背负着养家重担,照顾着一家老小,却要在三四十岁,熬夜刷题,通宵备考,目的只是为了拔高孩子的起跑线。教育圈的竞争已至白热化,不舍得“鸡娃”的家长们,又开始疯狂“卷”自己。白天忙着赚钱,应对职场上的明争暗斗,晚上又要像高中生那样,埋头苦学。有时候想想,真替父母们觉得累,感觉他们一辈子都紧绷着、操劳着。可一旦当了爹妈,又觉得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,自己再苦再累也值。只是,我们的这种牺牲,真能为孩子换来幸福吗?你垫高了孩子的起点,可他背负着你沉甸甸的期待和恩情,也会走得很辛苦。倒不如,放松下来,让孩子在松弛感中,去走他自己想走的路。越来越多的家长,开始卷自己赴港考研的报道里,有一幕让人读来很是心酸。二胎妈妈爱米,和40多个学生家长,挤在香港珠海学院的在线课堂上。她一边给儿子喂奶,一边听课做笔记,还要不断地调整摄像头,以免让人看到自己的尴尬。教授滔滔不绝地讲着考试要点,严重缺觉的她,越听越困,稍不留神,就跟不上进度。她要在本学期修完10门课,完成各科作业和数篇论文,还要每天打卡,进行小组讨论。她已经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次夜,崩溃过多少次,甚至连做梦都想摆脱这种生活。可一想到两个孩子的未来,爱米只能逼自己坚持住。像很多家长一样,她早早就意识到,鸡娃不可取,要卷,就得卷自己。我也是当妈妈的人,很理解爱米的想法。我们一方面忧心孩子的未来,一方面又不忍心让孩子太累。既想让孩子出人头地,又没能力实现精英教育。思来想去,办法只剩一个,那就是反过头来要求自己。前几天,博主@房小琦,在网上说了件更夸张的事。偶然的一个机会,他妻子进了一个“海淀妈妈群”。本以为,清华北大就是妈妈们的学历天花板了,没想到不少妈妈,都是斯坦福毕业的。光是拼学历还不够,妈妈们还在不断地比着学,学外文、练体育、研究计算机编程……有个妈妈,儿子读小学四年级,英语成绩很不错,雅思都能考6分。可她还是不满足,为了教儿子,自学5门外语,其中有一门还达到了同传级别。博主一边讲,一边感慨:真不敢生孩子,感觉自己根本卷不动这群家长。记得作家梁晓声在《忐忑的中国人》一书中,曾说: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农村和城市,不分贫富,不分官民,都集体陷入了一种焦虑。尤其是中国的家长们,在选拔性考试制度面前,在孩子不确定的未来面前,活得更加焦灼。当有人开始内卷,其他家长就会在“剧场效应”的作用下,争先恐后地加入这场教育大战。如今,我们的眼前,分明是这样的一幕:一对筋疲力尽的父母,吃力地举着一个孩子,摇摇晃晃地去够他们想要的未来。只是你有没有想过,你看中的这个未来,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?卷自己,其实是对孩子的变相施压不久前,黄渤监制的电影《学爸》,刷爆朋友圈。有的说,为孩子换学区房的那股劲儿,太真实了!有的说,那个上班偷看教科书,下班辅导孩子作业的,正是本人。还有的说,为孩子立志成为精英妈妈、学霸爸爸的人,比比皆是。虽然家长们卷自己的方式各有不同,但无一例外的,就是对孩子的期待也越来越高。虽然嘴上说着不卷孩子,可自己受的累和委屈,还是忍不住发泄到孩子身上。一看孩子做错题,就开始打骂,一听孩子成绩下滑,情绪就崩溃。而孩子们守着疲惫又暴躁的父母,心理压力只会越来越大。主角雷大力的儿子雷小米,颤巍巍地问:“人,要一直活得这么苦吗?”不得不承认,父母的活法,是孩子对世界的第一印象。你活得轻松自在,孩子对人生也充满向往,你活得筋疲力尽,孩子也跟着焦虑紧张。很多时候,我们对自己的卷,其实是对孩子的变相施压。纪录片《起跑线》中,有位妈妈,发誓要成为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。为此,她苦学英语、乐器,希望女儿以自己为榜样,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可结果呢,女儿一点也不快乐,甚至在读初中后患上了抑郁症,总想躲着她。妈妈百思不得其解,不断地追问,女儿才小心翼翼地说:“看你做了那么多,我心里很愧疚,生怕自己做不好,让你失望,可很多事情,我并不喜欢。”这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的:“当父母的付出变成了牺牲,爱就不再是力量,而是对孩子的精神压迫。”在教育这件事上,不是你做得越多,对孩子就越好。别在“卷自己”中,一边受苦受累,一边自我感动了。也许,对孩子而言,一对快乐的父母,才是他们最想要的。合格的家长,很少为孩子卷自己知乎上曾有人问: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累?有个回答令人深思:当你看到爸妈为你活得那么累,你怎么敢休息?看到父母为你操碎了心,你怎么好意思让自己放松?换句话说,只有父母先活出自我,孩子才能有勇气去做他自己。当父母不再一切只为了孩子,孩子反而能在爱和自由中茁壮成长。我一直很佩服一位妈妈,可以说,她就是我印象中家长应有的样子。她叫张玫,堪称家长界的“卷王”,不仅是哈佛高才生,还在工作后,数次以中国专家的身份登上国际杂志。更令人佩服的,作为学术专家,她还拥有15块国际马拉松奖牌,创办了一个旅游社群。虽然是3个孩子的母亲,但张玫却抽出大把时间,追求爱好,享受生活。她很卷,但从不是为了孩子卷自己,而是为了想要的那种生活而努力着。她没有被孩子缠住手脚,始终像一只自由的鸟,活得精彩、热烈、充实。在她的感染下,三个孩子从小就独立有主见、性格开朗、行动力强。曾经有人劝她,多管管孩子,别只顾着自己。但张玫总是笑笑说: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妈妈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。恰如教育家贺岭峰所言:父母过好自己的生命,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。回到开头的新闻,父母们再回高校深造,这件事本身不是错。但关键点是什么呢?是父母们主动为自己学,还是为了孩子被动地、痛苦地学。我们不妨问问自己。结束工作回家看书,是因为喜欢阅读,还是仅仅为了给孩子做个样子?拉着孩子跑步锻炼,是因为喜欢运动,还是为了帮孩子应对学校的体育测试?努力赚钱换房子,是因为想改善居住环境,还是单纯为了孩子读个好学校?父母们“卷自己”,到底是因为谁,弄清这一点,很重要。为了自己,怎么努力都不会委屈,反而有满满的拼劲,带领全家人奔赴更好的未来。若是只为了孩子,你的努力将变成对孩子的索取,最终令自己陷入僵局,也令孩子不知所措。教育,不仅仅是一场考高分、读名校的竞赛,更是一场关于“成为人”的竞赛。帮孩子博得未来的阶层、财富、成就很重要。但更重要的是,赐予孩子好好生活的信心。心理咨询师若杉,讲过一个很催泪的故事。7岁的儿子问妈妈:“是不是没有我,你就不会这么累?”原来,从他记事起,他眼中的妈妈,一直忙个不停。上班赚钱,回家做家务,晚上辅导他作业,周末带他去兴趣班……为了帮他提高成绩,妈妈自己研究教材和做题技巧,却从来没有自己的爱好。看着妈妈累得生病,他忍不住哭着说:“我要是消失就好了。”听儿子这么说,妈妈才意识到,她所做的一切,都有没令儿子感受到爱,反而让他误以为自己是个累赘。孩子虽然小,但对父母的状态,从来都有着敏锐的察觉。我们的一个皱眉,一句抱怨,会在他们心里泛起涟漪。我们的一味付出,也会被他们内化成一种心理重负。别再为孩子,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辛劳中。任何时候,一个充满欢乐的家,才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。与家长朋友们共勉,愿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。